欢迎访问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法院2019年1月1日 星期一
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法院 http://whhcqfy.sdcourt.gov.cn
《中国审判》:临港法庭 坚守在离老百姓更近的地方 |
||
来源: 发布时间: 2023年12月06日 | ||
秋高气爽,惠风和畅。明媚阳光下的威海市临港区风光正好、欣欣向荣,街道干净整洁,商户规范经营,田野生机勃勃,邻里笑意盈盈,和谐气息扑面而来。 这幅美好画面的背后,是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的深厚成果。作为其中的参与者、建设者——环翠区人民法院临港人民法庭始终坚守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,充分发挥根植基层、贴近群众、了解民情的优势,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,依法公正高效审理案件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“司法为民”。 “上山下地”化解纠纷 统一的法庭标识、现代化的智慧庭审系统……临港法庭虽是一个仅有8名干警的“麻雀”法庭,简单的诉讼服务、诉前调解和民事审判等职能却“一应俱全”。据统计,2020年以来,临港法庭共受理各类案件1344件,审结1328件,案件类型涉及婚姻家庭、劳务合同、房屋买卖、抚养赡养、交通事故等多方面,为辖区百姓撑开了一把维护公平正义的“司法保护伞”。 是什么让临港法庭收获了无数“点赞”?又是什么让这里的干警吃得了苦、耐得了烦、干得了事?“我们是‘人民的法官’,始终谨记自己是在为人民做事。”庭长张汾坚定道。 身处司法为民的最前沿,基层人民法庭最常遇到的就是涉及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。如何能在严格依法办案的同时为群众实质性化解矛盾?临港法庭给出的回答是:走到群众中间去,用心用力用情化解纠纷。 秦某与杨某原系夫妻关系,后秦某以感情破裂为由诉请离婚,但因二人对财产分配有分歧,案件一时陷入僵局。为更好地查明事实,临港法庭的法官当即进村调查,不仅走进当事人家中了解情况,还爬上了山实地勘察秦某包种的果园,同时也走访了周边邻居和附近村民收集起第一手资料,查明了事实并固定了证据。在了解到当事人双方的心结后,法官又引导双方在接受感情破裂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换位思考,明白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,也应该顾及他人的合法权益。经过调解,双方初步达成了和解意向。 这样“进村入户”的走访调查并不鲜见。由于很多当事人都居住在辖区村中,“上山下地”对于临港法庭的干警们来说已是“家常便饭”。“远一点的来回要30公里,近一点的也有个10公里。”法官潘龙表示,“每周都要这样跑个几趟,只要能给大家伙儿把事情解决了,我们多跑跑腿也是值得的。” 经年累月深入一线的调查走访,不仅让临港法庭的干警们练就了一身翻山越岭的“本领”,更积累起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工作经验:处理婚姻家庭类、租赁合同类纠纷时,尽可能速裁速执,以便及时保障百姓合法权益;每逢春耕或秋收,要深入田间地头才能找到当事人,还可以顺便给乡亲们提供法律辅导和答疑,一举两得;针对涉及面广的土地承包纠纷、宅基地纠纷等复杂案件,可以积极联络村(居)、乡镇派出所等力量,多方协同可以更快地查明事实,更好地化解纠纷……凭借丰富的办案经验,一件又一件纠纷在这里被化解,不仅赢得了当事人赞誉,更为百姓竖起了一道定纷止争、化解矛盾,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“防护墙”。 “千方百计”为民维权 基层人民法庭扎根在群众中间,办理的案件往往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,与此同时,又时常因为当事人法律意识不足而面临各种“难题”,需要干警们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。“办案子必须‘千方百计’。” 去年,李某与陈某二人共同经营的蔬菜粮油批发店因经营不善而闭店。此前,二人曾先后在13人处购买蔬菜、粮油,分别欠付货款几千至几万元不等,累计金额达15万余元。闭店后,二人不但未能及时偿还货款,还玩起了“失踪”,卖方13人无奈诉至法院,请求依法处理。 立案后,送达人员拨打李某与陈某电话均为空号,二人也早已不在原址经营,无法向其直接送达法律文书,只能根据其户籍信息以邮寄方式送达,却连续三天未能妥投。按照法律规定,该案只能选择公告送达,需等待60日的公告送达期满后,才能开庭审理。这样一来,案件的审理“战线”一下子就被拉长了。 为了尽快为13名供货人追回欠款,临港法庭的干警选择“主动出击”——反复与邮递员沟通未妥投原因、具体投递经过后多方查询,终于获取到李某与陈某的家属信息,进而与其取得联系并送达了法律文书,避免了漫长的公告送达。 然而,案件的进展并不顺利。因缺乏必要的证据意识,13名原告仅提供了微信聊天记录,其证明力度并不充分。法官潘龙主动向原告释法明理,并根据当事人申请调取了对方微信主体信息,确认该微信确属被告李某使用,并以此将证据链补充完整,为案件审理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依据。经调解,李某与陈某先行支付了10万余元货款,后又将剩余5万余元欠款补齐。 这起“一波三折”的欠款案件从立案到结案仅用时十余天,完全超出了当事人的预期,欠款的及时过付也真正化解了纠纷,得到当事人的一致好评。对此,潘龙坦言:“虽然过程很繁琐,但当结果尘埃落定,我心里也踏实多了。” 事要办到群众“心坎儿”上 司法服务没有最优,只有更优。近年来,响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、新期待,临港法庭乘着智慧法院建设的“东风”,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,建成科技法庭、互联网法庭,将立案、开庭等工作“搬”上“云端”,做到“一张网”办公办案,全程留痕、全程接受监督,更加便捷、便民,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“指尖上的诉讼服务”。 当事人刘某因与某公司合同纠纷提起诉讼,要求某公司解除合同并赔偿违约造成的损失。结合双方实际需求,法庭从法律、情理等方面入手分析解除合同利弊,双方达成初步调解意向,由某公司支付刘某1.7万元违约金,双方继续履行合同。但因被告代理律师无法抵达威海现场开庭,为尽快达成调解协议,法庭通过互联网庭审组织双方调解并在线上签订调解协议。足不出户短时间化解纠纷,将事情办到了百姓“心坎儿”里。 网上办案,不仅为当事人节约了大量参与诉讼的时间和经济成本,还提高了办案效率,为传统法庭插上了“信息化翅膀”,这也是临港法庭在“智慧司法”的路上不断改革探索、迭代升级的生动注脚。 此外,为给当事人减轻诉累、提供便利,临港法庭还提供上门指导、进村开庭等便民服务。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中,因被告一直未按判决内容履行给付义务,原告便想申请强制执行,尝试了网上立案操作后未能成功,又因家中有病人需要照顾,其自身也行动不便,无法到立案大厅现场立案。了解到该情况后,干警们驱车十公里前往当事人家中,“肩并肩”为其代办了立案业务。 为人民服务,同样体现在服务大局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。根据临港区产业园区情况,临港法庭坚持以服务新型城镇、构建地方和谐、实践司法为民为切入点,变被动式的“不告不理”为“主动服务”,积极深入园区、企业了解情况,并对企业在合同的订立及履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提醒,对企业经营中遇到的疑难复杂问题适时给予法律指导和意见建议,引导企业把法律风险控制关口前移,实现从“事后维权”到“事先预防”的转变,推动企业规范自身行为,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。 应民之所呼,解民之所忧。临港法庭始终坚守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,扎根在化解矛盾纠纷、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,用责任和担当履行着守护一方公平正义的承诺,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中不断谱写着为民的新篇章。 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
||
版权所有: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:鲁ICP备13032396号
地址: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纪念路东首 电话:12368 邮编:264200
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、建立镜像